【启新程•奋进2025】科技处:以“三联三融”为路径,奋力谱写科研与社会服务新篇章
作者:李慧
编辑:刘庆斌
时间:2025-03-27 点击数:
科技创新启新程,“三联三融”谱新篇。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跨越之年,也是我校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决战决胜之年。科技处(服务地方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聚焦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以“三联三融”为路径,实施创新聚能计划、产业赋能计划、制度激能计划、服务效能计划,提升科研组织化程度,持续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优化创新生态,奋力谱写科研与社会服务新篇章,为地方性、有特色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贡献力量。
一、实施创新聚能计划,提升技术攻关能力
一是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围绕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江苏省“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结合宿迁“615”产业体系以及未来产业,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构建目标方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久久为功形成研究特色。二是科研平台量质提升。扎实推动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开展合作,力争教师团队融入高能级科研平台;扎实推进现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成为学校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主要来源;密切关注各部委科研创新平台布局、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平台优化重组动态,做好原有省级科研平台提质增效和优化整合工作的同时,申报新的省部级科研平台。三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膜材料龙头企业联手,聚焦膜材料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成立联合重点实验室。四是省级科研团队培育。针对高水平科研团队数量较少,交叉融合学科团队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开展高级别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出台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实施办法。五是项目过程管理强化。认真做好各类尤其是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等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能;拓宽项目申报途径,鼓励共同申报、参与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提升重大科技创新能力。
二、实施产业赋能计划,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争创省级大学科技园。宿迁大学科技园将继续对标省级大科园认定标准,推动宿迁学院资源共享,增加大科园吸引力,进一步夯实企业人才招引、企业培育、资源集聚,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等工作;以宿迁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优质的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师生参加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等为招引重点对象,推动其有序入驻大科园。二是推进宿迁高新区与宿迁学院“双高”协同建设。持续深化宿迁学院与宿迁高新区校地融合,聚焦宿迁新材料产业,努力构建“1+1+N”(宿迁高新区+宿迁学院+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新模式,聚合多方资源优势有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力宿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和宿迁学院硕点创建。三是健全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通过落户在宿迁大学科技园的宿迁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概念验证-中试放大-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校地企合作。继续开展“百团进百企 百队互结缘”产学研活动,落实“三联三融”“十大星火计划”,落实已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提高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五是校企高层次人才共用。利用“省科技副总”和“双落户”等人才资源优势,加速校企合作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实施制度激能计划,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聚焦宿迁“615”产业体系、“四化”同步集成改革、历史文化传承,制定《宿迁学院关于深化服务地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服务宿迁“三联三融”“十大星火计划”实施意见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二是修订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出台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案等文件,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三是优化教学单位科研与社会服务目标考核办法和科研业绩计分办法。加大对重点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体系的成果认定标准,激励做深做实。将重点领域的联合攻关、相关企业成果产出等参与类成果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四是修订纵向、横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加强经费使用监管,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
四、实施服务效能计划,优化科研活动保障
一是优化科研管理系统。对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优化系统功能。强化科技数据资源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平台,整合专利、著作权等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实现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监控;从专利申请审批备案,到专利各阶段状态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对接,再到专利转化,实现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建设高级别项目人才库。广泛收集高级别项目人才信息,主动发现和挖掘潜在的高级别项目人才,进行分级分类提优;根据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水平、承担项目的级别等因素,将人才库中的科研人员分为不同级别,并按照科研人员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等进行分类管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高级别项目奖项获批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常态化开展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宣传活动。举办“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专题讲座,利用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的宣传资料、政策法规解读、典型案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宣传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四是科普工作提优。充分发挥校科协作用,整合学校省市科普基地资源,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普展品、科普活动、科普课程等资源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创新科普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打造多样化的科普传播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设置科学家雕像、文化长廊、科普宣传栏等,宣传科学家精神,报道校园内的科普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激发师生的科技创新热情,营造浓厚的科学家精神文化氛围。